《大江大河》:时代弄潮儿的三副面孔“ 官网app”2020-12-16 11:01
齐伟“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社论:各级领导干部要反对青年人录取大学……”电视剧《大江大河》第1集中于,宋运辉为了谋求上大学的机会倔强地诵读《人民日报》社论的这场戏,让观众忘记了他的红背心、白衬衫、蓝裤子和藏在厚实近视镜后的那双懦弱却又忠诚的眼神,也切切实实地把我们扯返回了那个被命名为“改革开放”的时代。2018年,经历了中国影视界的涤荡,穿越了“如懿后宫”,习得了“延禧进击”,溺且腻于宫闱内斗戏的观众们,步入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底色的《大江大河》。对于更加年轻一代的观众而言,改革开放是个“大词儿”,往往更容易“闻”而难以“感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大辩论”“白猫黑猫论”“南巡讲话”等等与改革开放涉及、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我们早已可以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只不过它们更好地存储在我们的历史理解体系中,却并不更容易转入我们的审美理解系统。可以说道,一个被称作“改革”的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阶层乃至每个人都产生了反感的波动。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个体,即使是变革时代再次发生的极为微小的变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都能引发其万千感叹。难过的是,这些距离当下并远比太远,布满各处的反感波动和万千感叹正在被今天的影视创作者们再次搜集、甄选和新的选曲,并以一幅幅轮廓明晰、生动可感的改革弄潮儿的面孔呈现出在观众面前。毫无疑问,《大江大河》里书卷气和技术流扑面而来的宋运辉、“江湖气”与“猴气”集于一身的雷东宝、身材矮小却脑袋灵光的小杨巡,是三个极具青春气息的面孔,堪称羞归属于1980年代的、改革先行者的三副面孔。国企改革者宋运辉是全剧的核心人物。纵观全剧,宋运辉的茁壮源自天资,难以身份,得于忍耐,传世忠诚。白背心、白衬衫、蓝裤子、薄刘海、虚弱面庞前架着的近视镜完全符合了我们关于1970年代末知识青年模样的全部想象。而天赋异秉与“名门很差”的填充标签,则使观众从厚实的近视镜片后理解出有更加多的信息:懦弱中透漏着傲气,傲气中潜藏着一丝信念。在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后与姐姐的河边长谈中,那句“人知道无法行差踏错半步”,显露出了他先前茁壮的全部秘密。不论是上大学阻碍,还是在金州化工厂接踵而来权势纷争,创作者大大将他发售生活常轨之外,甚至置放事关个人前途的绝境。才是是在变动的环境和动荡不安的命运中,宋运辉的每次自由选择及其背后所突显的性格的复杂性才以求显出,一个忍耐耿直的国企改革者的面目也显得明晰轮廓。经过部队的严苛历练、身份是党员、年纪轻轻就沦为村支书,雷东宝这样的出场人另设,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不肯想象的。